【想法】赢得漂亮不简单

看来老是“包到完”,赢得太漂亮反而会让行动党隐隐不安。

选举赢就行,要赢得漂亮才及格吗?谁说的?

新加坡是多赢一票就过关,用的是英国的first-past-the-post system (FPTP),好处是简单明了,一翻两瞪眼,但可能出现反对党得票数虽然不少,但跟胜利失之交臂的遗憾。

1968年、1972年、1977年和1980年的选举,连续四次大选,出现人民行动党一扫而空,反对党没有赢得任何议席的情况。后来,就陆续推出非选区议员(NCMP)和官委议员(NMP)的补救制度。

1984年引入的NCMP制度,明显是针对前一届大选(1980年)反对党全军覆没的因应措施,目的是要确保即使没有反对党候选人当选,国会中也有反对党的声音。

他们(选民)想要听到反对党的声音,但他们不希望出现一个突兀的选举结果,让一个未经考验、毫无经验的团队组建政府。

李光耀(1984年国会讨论NCMP制度)

这样的诉求来自胜利者,的确不寻常,带有独孤求败的意味了。对照工人党主席毕丹星近日在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10周年的发文,就看得出端倪。

设立一个“忠诚的反对党”

毕丹星引述美国学者贝洛斯(Thomas J. Bellows)在1970年的一项研究,指1968年大选后,反对党几乎瓦解,当时人民行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多数成员,对这样的局面感到忧虑。

贝洛斯的研究指出,行动党曾认真探讨在党内较左倾,但不主张共产主义的党员中,培养一个“忠诚的反对党”。毕丹星认为,李光耀在一党独大的年代,竟然主动考虑“设立”一个反对党,显示他对政治平衡的重视。

1984年人民行动党引入NCMP,遥遥呼应了1970年美国学者的研究报告,也就是在保持人民行动党主导地位的同时,让反对党的参与合法化和制度化,并回应国会过于一面倒、缺乏多元观点的批评。

时任总理李光耀在1984年国会讨论NCMP制度时说:“他们(选民)想要听到反对党的声音,但他们不希望出现一个突兀的选举结果,让一个未经考验、毫无经验的团队组建政府。”

李光耀的确摸透新加坡选民对PAP一党独大又爱又恨又怕的心理。就如李光耀道破的,部分选民内心是矛盾的,他们想听到国会里有不同声音,但又害怕真正投票支持反对党,万一出现“政治意外”,国家会陷入不稳定。

这么看来,NCMP制度算是不错的折中方案,既保证人民行动党掌握稳定多数的,又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反对党声音得以表达。

NCMP被批是安慰奖

这一届的非选区议员梁文辉确实把这样的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,只不过行动党人时常被他闹得哭笑不得。

工人党是反对NCMP制度的,时任秘书长惹耶勒南(J.B. Jeyaretnam)强烈反对NCMP制度,说那是一个“安慰奖(consolation prize)”,是用来安抚选民对多元声音的需求,却不是真正的民主进步,并批评NCMP制度会削弱选民对选出真正反对党议员的意愿,因为“反正反对党输了也可以进国会”。

刘程强也批评NCMP制度,认为这是限制反对党的发展,并把他们“圈在一个象征性角色”中,他主张真正的民意代表必须通过选举获得人民授权。

不过,工人党最终也接受高票落选的候选人出任非选区议员,包括惹耶勒南也在1997年1月14日就任为非选区议员。

看来老是“包到完”,赢得太漂亮反而会让行动党隐隐不安。可见选举成王败寇,不必赢得漂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