溥仪退位,皇宫遣散,两种人出宫最抢手

多数人一出宫都很惨,但有两种人却是大家抢着要。

溥仪退位,皇宫里的人都必须遣散。多数人一出宫都很惨,但有两种人却是大家抢着要。

溥仪为什么退位?

清朝隆裕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(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)颁布《宣统帝退位诏书》,宣布宣统帝溥仪将政权公诸全民,施行共和国体。

诏书标志着大清帝国统治历史终结,在中国实行了2132年的帝制,也结束了。

太监被歧视

随着辛亥革命爆发,清朝覆灭了,不过,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,原本生活在皇宫里的人该何去何从呢?

走出封建皇宫,重新回到民间的宫里人,多数人都很惨。他们长期生活在宫里,离开紫禁城,才是痛苦的开始。

宫中最多就是太监和宫女。

先说说离开宫裡的太监,这些人从小就被阉割,出宫后几乎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。娶妻生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能在梦中出现,并且这个职业的特殊性,到民间常常被人们鄙视,有些人甚至直接饿死在街头。

宫女与社会脱节

从清帝退位到被赶出宫,最小的宫女也24岁了,在当时普遍早婚的社会背景下,完全是老姑娘,姿色再好也没人愿意娶,除非是嫁给穷人或老头。

大富大贵的妻子是不可能的,最多只能图个温饱。过去长期在宫里,可以说完全同社会脱节,宫女们在社会上与人格格不入,对于她们来说, 新生活过得相当悲哀。

继续为溥仪服务

走出皇宫,有两种人到民间备受欢迎:御厨和御医。

御厨给皇帝做饭,来到民间之后,很多饭店都会聘请他们,不管是贫民还是达官贵人,都想吃上皇宫的饭菜

根据《优待清室条例》,溥仪和皇室成员仍可继续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,并享有一定的待遇。部分御厨继续留在宫中,为溥仪及其家人、宫女太监等人提供膳食。

1924年,冯玉祥发动“北京政变”,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,部分效忠皇室的御厨随溥仪辗转到天津静园,甚至后来到了伪满洲国的“皇宫”长春伪皇宫,继续为溥仪烹饪。

御厨离开皇宫后,凭借精湛的厨艺进入民间。

民间开设饭馆

一些御厨离开皇宫后,凭借精湛的厨艺进入民间,开设饭馆或受聘达官贵人之家,成为私人厨师。

北京许多老字号饭馆,如仿膳、便宜坊、东来顺、烤肉季、烤肉宛等,据传都曾吸纳过清宫御厨,使得宫廷菜流传至今。

仿膳饭庄创建于1925年,由宫廷御厨创办的,专门制作宫廷菜,成为北京著名的宫廷风味餐厅。

被军阀富豪收编

当时许多军阀和富豪讲究吃喝享乐,愿意高薪聘请技艺高超的厨师,一些御厨因此收编,成为这些人的私人厨师。例如,张作霖、袁世凯等人都非常讲究饮食,手下有不少宫廷御厨。

进入民间行医

清朝皇宫里的御医大多医术高超,御医在皇宫学到医学的精髓,这种技术在民间还是很难得的。溥仪退位后,有不少人回到民间行医,开设私人医馆或受聘于富裕人家。比如,清宫太医院的一些御医到了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行医,有些甚至成为名医。

服务新政府或军阀

民国建立后,部分御医被聘入新政府的医疗机构,如北洋政府的医院或卫生部门,继续从事医疗工作。还有一些御医受军阀或地方权贵聘请,成为私人医生。

有部分御医留在宫中为溥仪诊治,直到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,少数御医随溥仪前往天津,甚至后期到了伪满洲国继续为他服务。

进入中医教育或研究机构

一些御医将宫廷医学经验整理传承,进入中医研究机构或担任中医院校的讲师,将宫廷医术传授给后人。

当然,有些御医隐姓埋名,退隐不问江湖事。

基本上,御厨和御医两种人,有一技之长,不管去到那里都能生存,待遇都不会很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