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anyang Wanbao
  • Posts
  • 【想法】组屋楼下大型蓝色回收箱,什么都能丢入,环保回收只是表面功夫?

【想法】组屋楼下大型蓝色回收箱,什么都能丢入,环保回收只是表面功夫?

在许多住宅区的组屋楼下,都能看到蓝色大型回收箱,标示着绿蓝红黄四种颜色的不同回收内容。真正观察后会发现,几乎任何东西都能被随意丢入其中,缺乏明确的分类与管理。

组屋区常见的大型回收箱,很多时候都变成垃圾箱。

没有人监管投放的物品,也没有规定回收前是不是必须清洗干净,各种不同性质的回收物最终投置在一起,是不是可能进一步污染。这样的回收方式,令人不禁怀疑:回收物最终是否真的被妥善处理,还是只是走个形式,最后其实都一并焚烧?

分类不严谨

在环保回收较为成熟的地方,如德国、日本和台湾,垃圾分类制度极为严格。

在日本,居民必须将可回收垃圾按纸类、塑料、金属、玻璃等详细分类,并按照不同的回收日投放,否则垃圾可能会被拒收。

在台湾,饮料和液体瓶罐在回收前,必须清空并清洗。

德国是全球资源回收和垃圾分类最严格、最成功的国家之一,拥有完善的回收体系和法律法规。

德国在1991年颁布《包装废弃物条例》(Verpackungsverordnung),并在2019年升级为《包装法》(Verpackungsgesetz),要求生产商承担产品包装的回收责任。此外,《循环经济法》(Kreislaufwirtschaftsgesetz, KrWG)规定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具体措施。

问题出在源头

常常浮现在我心里的OS是:形象工程要做全套,如此而已。说真的,要我相信这就是要认真推动回收环保,没有说服力。

决心做环保的,不会只停留在收集,更不会这么没有分类,没有概念地把回收物载走。起码,会在源头气急败坏地挑剔和盯梢,确保打从一开始就摆正方向。

在本地,回收物品往往未经分类就被投入回收箱,导致许多本可回收的资源被污染、混杂,最终无法再利用。根据国家环境局(NEA)的数据,本地的家居回收率一直偏低,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回收物品的污染率过高。

食物垃圾:被忽视的环保难题

除了一般可回收垃圾,食物浪费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。新加坡每年产生约80万吨食物垃圾,其中只有极小部分被有效回收或堆肥利用。

相比之下,韩国早在2013年就实施了“食物垃圾收费制度”,要求居民按照重量支付食物垃圾处理费,从而大幅减少了食物浪费,并促进了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。

本地若要真正推动环保,或许可以借鉴类似的政策,以更严格的措施引导公众减少浪费、提高回收效率。

环保不能只是形象工程

若政府和相关机构真心希望推动回收与环保,单靠设立回收箱是远远不够的。必须从源头入手,制定更严格的分类标准,并加强监管。例如,可在每个回收点设立分类指引,或引入智能回收系统,以确保公众正确投放回收物。

政府应加强环保教育,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,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。

环保不能只是口号,不能只是形象工程。只有从政策、管理、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,才能让回收体系真正发挥作用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